帮助股神巴菲特赢得世纪豪赌的被动投资工具
lucy22668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上午 11:48
作者:聂梓吟
所谓“指数基金”就是一种根据简单、明确的投资规则,以对应该指数的成分股为投资对象,自动追踪标的指数表现的基金产品。
2015年左右,国内的指数基金规模在4000~5000亿元之间,规模还比较小;而2023年底,指数基金场内市场规模已突破了2万亿,有了爆发式增长,但相比基金市场30亿的总规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指数基金对新手、没有太多时间研究的投资者来说,来说也是比较友好的投资工具,因为它相对于由投资经理操盘的主动基金有一些比较明显的优点:
费率低
国内主流的指数基金,管理费率比主动基金低3‰-7‰,在主动基金里,这笔钱会缴纳给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别看这个比例好像没多少,长期来看积少成多。
透明和分散
指数品种公开透明,并且天然就是分散配置的,能明显降低风险。
人为干预少
有名的主动基金往往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基金业绩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排除人为的影响管理企业可以靠制度,排除人为的影响发展生产可以靠工业化,排除人为的影响发展投资,可以靠指数。
学习成本低
指数规则简单易懂,投资者一旦了解了指数的规则和风险特征后,就可以长期稳定的把指数基金作为自己的投资工具了。除非是资深投资者,否则也不再需要为了分析每一只股票的价值和潜力去挨个公司阅读财报。
当然指数基金也有缺点,比如因为较为分散而缺乏进攻性和弹性。
指数基金是一个相当适合普通投资者的工具,在对它稍微有一些了解后,我也产生了好奇,指数基金究竟从哪里来,它是如何走入大众视野并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些好奇心在中信出版的《万亿指数》中,得到了一些满足。
《万亿指数》的作者罗宾·威格斯沃思是《金融时报》记者,在书中通过讲述金融投资历史上著名大佬们跌宕起伏的故事,串联出一部“指数基金”的发明与投资变革史。
对冲基金行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爆发式增长,但利润更多地被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收入囊中,大型对冲基金经理赚得盆满钵满,投资者们的总回报却被严重压缩,那时候华尔街的年轻人都向往管理对冲基金。
股神巴菲特对此不满已久,他认为基金经理们的工作,远远不能匹配他们获得的报酬。
指数基金诞生于大约20世纪70年代,作为一个被动的投资工具,在早期它几乎面对的是一整个行业的嘲笑态度,被很多投资业者所排斥,但也有一些眼光长远的投资人看到了它的长远潜力。
巴菲特在2006年的股东大会上提出赌注:一只简单跟踪美股市场的指数基金,能击败任何一位自信满满的对冲基金经理。
这个赌注整整一年后,才有挑战者应战,泰德·西德斯接受了巴菲特的赌注,他倒不是反对巴菲特嫌弃对冲基金高额收费的观点,而是认为优秀的对冲基金组合能表现得比市场指数更好。
刚开始巴菲特估计自己胜率60%,因为对手是充满智慧的精英团队;西德斯认为自己的胜率有85%,因为对手是一只指数基金而不是巴菲特本人。
一开始巴菲特远远落后对手,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之下,差距进一步扩大,在10年赌约的第4年,在欧洲危机的背景之下,西德斯仍然领先,但差距在不断缩小。
而第9年过了4个月时,西德斯已经认输了。约翰·博格发行的先锋领航500指数基金,在赌约的10年里取得了125.8%的收益率,而对冲基金平均收益率仅36.3%,被指数远远甩在了后头。
巴菲特用这一次长达10年的较量,将指数基金带入公众视野之中,这场赌局也成为金融投资行业标志性的转折点。
金融记者罗宾在《万亿指数》中还讲述了很多与指数基金多少有关的金融大佬们的故事,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创办先锋领航集团、路易斯·巴舍利耶对股价“随机游走”的研究、痴迷计算机的银行家约翰·麦克奎恩召集团队发行了第一支被动投资基金等等。
译者“银行螺丝钉”是国内指数基金一线推广人,出版过数本指数基金相关书籍和译作,对原文的解读也很专业流畅。
不论是金融从业人员,还是好奇的个人投资者,或是历史故事爱好者,应该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趣味。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有趣的好书。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了解,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